蒙草生态“种子+数字”推进科学绿化 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2021/07/09 集团新闻

作为一家成立于我国北疆的上市公司,多年来,蒙草生态秉承“尊重生态、师法自然”的理念,研究推广有地域特色的种质资源,为生态修复提供因地制宜的解决方案。随着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健全绿色低碳的经济发展循环体系,蒙草生态也在依托种质资源和大数据技术,做好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坚持生态优先,绘制企业科学绿化“一张图”

今年6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推动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具体安排。目前,蒙草生态通过种质资源和大数据的优势,在全国设立了18个专项种业研究中心,为草原、矿山、荒漠及湿地等不同生态环境的治理提供成熟的技术标准和解决方案。

全国工商联农业商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孙文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荒漠化治理为例,蒙草生态可以借鉴以色列的经验,如制定绿植屏障规划,根据气候变化特征划定并选取防沙绿植种类;建立全方位节水引水系统,精准播种;建立全球防沙治沙种源研发创新基地,创新类似‘包衣种子’等技术。与此同时,要注重产业与经济的协同发展,以生态促进经济,以经济促进生态。”

蒙草生态副总经理王媛媛对记者提到:“《指导意见》的印发坚定了企业‘发展特色种业,精准修复生态’的规划思路,未来公司将继续通过不断完善种业育繁推一体化体系,为国土绿化中不同的生态类型、生态区域提供最适宜的乡土植物种质资源,以实现可持续的精准生态修复。”

布局草种业发展,推动资源优势加速转化

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度推进,在种业“卡脖子”问题亟待攻关的大背景下,蒙草生态把“做好我们的种业”视为发展使命。

记者了解到,目前蒙草生态依托科研机构、分子公司以及18个国家、自治区授予的工程技术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收集乡土植物种质资源1694种,4.2万份;有地理标记的植物标本4000种,近10万份,以此来进行特色草种选育及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国家林草局第一批草品种区域试验站(乌拉盖)技术负责人、蒙草草原生态修复研究院副院长刘亚玲表示,目前,蒙草生态研究团队已经把内蒙古自治区的草原划分为39个生态修复区,根据每个区的特点及具体分布的乡土植物,提供建议生态修复使用的草种等资料。

“下一步,团队还将继续完善各区域乡土植物的分布种类,争取制定内蒙古区域(盟、市)乡土树种草种名录。同时,在今后重点区域的植被恢复过程中,要多考虑动物、土壤、微生物等因素,建立多功能的林草生态系统;在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中,重点筛选经济特色林木花卉品种,兼顾生态价值与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修复;此外,还将培育一些生态生产兼用的植物品种,建立种子丰产技术体系,用于草原保护修复。”刘亚玲如是说。

王媛媛称,接下来,蒙草生态还将运用好“小草数字”技术,精耕细作草种业,继续实施“百万采样计划”,收集、利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野生乡土植物、特色农作物及其近缘种及蒙中药材等种质资源,开展植物种质资源保存、鉴定、评价、选育等工作,夯实数据基础。加快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驯化选育,扩大优质种质规模化生产,推动草种质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产业优势,解决生态、生产对优质草种的需求。

助力城市绿化,统筹推进生态系统精准修复

在城市绿化方面,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2020年实施的敕勒川生态谷沿线生态提升项目是蒙草生态参与建设的城市绿化项目之一。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公共事业局副局长商雨婷向记者介绍,该项目位于大青山前坡冲积扇地区,基层为砂石,表层土壤比较薄,历史上也是敕勒川草原所在地。随着20世纪大面积农垦开荒、大风水流侵蚀,很多地方土壤流失严重,越往山下土层越薄,肥力也就越弱。通过近年来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大青山前坡区域的生态环境正持续向好,为了巩固这一生态成果,实现可持续的生态改善,重新构思了大青山前坡科学的生态修复模式。

据悉,项目具体提升区域约为10公里,计划投资1.6亿元,在不改变现有交通功能前提下,分节点进行提升营造疏林草原风貌、打造景观花田等。提升工程以回归生态、立足自然为根本,还原自然状态,提供自然宜居的生活环境,最终形成以敕勒川生态谷沿线为主建立的生态廊道示范样板。

商雨婷谈到,“经过一年的实施,目前的敕勒川生态谷已经呈现出秀美的自然草原风光。项目的实施也推进了生态成果的巩固和生态的可持续性改善,并通过科学的方式提高了城市绿化率。与此同时,为当地百姓提供了较多的就业岗位,并带动了当地经济、文化、旅游等产业的发展。”

蒙草生态表示,接下来,公司将继续加大科研投入,加强科研与生产融合创新,建立蒙草特色专利、商标、植物新品种权、著作权协同推进的绿色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促进草产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同时应用数字技术管控项目运营,深耕生态修复,挖掘矿山修复等更细化的创新业务。遵循“先数据、后配方、再修复”模式,从项目规划设计、施工方案、技术指导、智能化管护、工程监测等全流程指导,实现“一地一方案”定制化、标准化输出,降本增效、精准修复。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